本书是对作者已发表成果中关于个人、家庭、群体内容的重新整合。“个人”方面包括卢作孚、晏阳初、郑天挺、赵宝煦;“家庭”方面包括八路军婚恋、1949年后一个家庭的饮食儿女生活日常;“群体”方面包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扫盲运动、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、冀中抗日根据地民众与政权、北大清华的教授治校。文体包括论文和历史散文两部分。
目 录
回归前夕的卢作孚先生——释读卢作孚与晏阳初间的几封未刊信函
追求“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”——晏阳初和他的志业
身世与经历
扫盲经典“千字课”
四大教育三大方式
“三C”精神
万里孤征心许国——读《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》
联大之联合不易
北大向来
君子固穷
倾情梅花
万水千山走过——读赵宝煦教授《南行记》
我要走,从此到海角,到天涯
辽阔而迢遥的途程啊
这就是神圣的抗战么
一个也不能少
——抗战流亡中的丰子恺家族
外婆“失而复得”添得娇儿一口
“艺术的逃难”
结语:交融地带的理想生活
也错过 也相遇——从刘燕瑾、王林夫妇经历看八路军的婚恋纪律与自由
恼人的组织纪律
永远梦想着传奇般的恋爱
相遇依然美好
革命年代的饮食儿女——读章瑞荣家信
身不由己的迁徙
计划供应下的采买日常
无处安放的婚姻
结语
除文盲 作新民——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近代扫盲运动
扫盲成效的定县尺度
扫盲成效的全国尺度
影响扫盲成效的因素
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——见之于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的调查
乡村公务人员的类别
乡村公务人员的产生途径
乡村公务人员的收入及其来源
乡村公务人员的资格和背景
乡村公务人员的主要职责
乡村公务人员的社会评价
余论
“一日”与未来——从“冀中一日”征文看民众对中共根据地政权的支持
“冀中一日”的传奇
多彩文化生活:参与感与分享感新型人际关系:权力感和平等感
结语:“新人”和“新社会”的雏形
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——以清华和北大为例
清华大学:教授对校务的深度参与
北京大学:校务治理的主要内容
余论
后记